外科手术是主要的肿瘤治疗方式,但很多患者在手术后,切口处不可避免的留下瘢痕,或称疤痕。对于患者来说,瘢痕不仅仅会影响肌肤美观,更有甚者会影响人体生理或运动功能,成为挥之不去的忧伤。
瘢痕是皮肤受创的炎性反应
人的皮肤分为三层: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对于普通的擦伤或其它类型的浅层损伤,往往只破坏人体表皮,损伤的表皮具有再生功能,通常不会留下疤痕。一般情况下,肿瘤外科手术的皮肤切口,均会损伤真皮及皮下组织,伤口在愈合过程会产生肉芽组织,然后发生纤维化,最后形成瘢痕。瘢痕不仅破坏人体的视觉美,严重的瘢痕还可能妨碍关联组织或器官的生理功能,有一些面积较大的瘢痕,患处常出现瘙痒、疼痛及干裂等症状,若不幸产生瘢痕挛缩或瘢痕疙瘩,更妨碍人体四肢或五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由于造成瘢痕的原因和创伤深度不同,瘢痕的类型也不同,一般分为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凹陷型瘢痕和表浅型瘢痕等。对于肿瘤患者,特别是头颈部肿瘤患者而言,临床较为常见的是增生性瘢痕,而瘢痕疙瘩,又称瘢痕瘤,被认为是一种类肿瘤病变,故重点介绍此二者。
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好发于深度及至真皮的创伤。增生性瘢痕与普通瘢痕的组织差别仅在于疤痕深部胶原纤维增厚,排列不规则,呈波澜形,或呈缠绕的绳索状。增生性瘢痕的病理过程存在胶原蛋白合成代谢异常增高,且持续进行,超过分解代谢的速度,在相当长时间内,形成了大量胶原纤维。增生性瘢痕好发于损伤深度仅及真皮的创伤,如深Ⅱ°烧伤后供皮区创面等,亦多见于较深的创伤和手术切口。
如果皮肤损伤愈合后,瘢痕仍继续增殖,就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多凸出于皮肤表面、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潮红充血、质地实韧,还常常会伴有灼痛和瘙痒感,环境温度增高、情绪激动或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能够加剧症状。这类瘢痕通常在疤痕形成6个月后开始消退,部分患者的瘢痕在两年后才呈稳定状态。增生性瘢痕的修复需要软化结缔组织,逐渐消除增生部分,一般不主张采用手术或注射激素等方法。
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是以具有持续性增大为特点的疤痕。因常出现向四周健全皮肤浸润、呈蟹足状,故在祖国医学称蟹足症,常分为两种类型,肿瘤型和浸润型,其病因与全身因素有关,特异性身体素质,轻微的损伤、蚊虫叮咬、预防接种、穿耳孔等都可形成疤痕疙瘩,局部性因素,如异物、炎症、局部牵拉等易诱发增生倾向。
瘢痕疙瘩是以具有持续性强大增生力为特点,临床上多表现为不规则的肥厚性赘生物,多呈粉红色,隆起于皮肤表面,呈蟹足状生长,常有痒、痛、针刺感,是皮肤的一种纤维组织肿瘤。瘢痕疙瘩多继发于各种外伤后,如机器轧伤、化学烫伤、烧伤等,也常继发于女性剖宫术、穿耳孔后等。
瘢痕疙瘩容易发生在前胸、颌颈部、耳朵、肩部及上臂等部位,有特定部位多发倾向,可以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同时出现。虽然瘢痕疙瘩在临床上很常见,但其病因迄今不明,为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目前主张首先采用激光皮肤磨削术,精确控制磨削深度和皮肤的光滑程度(如果有挛缩,则必须首先施行松解术),等到彻底祛除瘢痕疙瘩后,再进行放射性磷(32P) 敷贴治疗。另外,如果产生瘢痕疙瘩且有明显不适症状,建议及时治疗,因为其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发生破溃从而导致恶变。
术前瘢痕评估与术后预防引起临床重视
虽然临床具有标准的疤痕治疗方式,但疗效仍不能令人满意。随着整复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多学科融合,临床医生对于各类瘢痕的治疗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接受手术的肿瘤患者来说,主张在手术之前就应做好防止瘢痕形成的准备,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对患者体质和术后切口疤痕形成情况进行评估预判。术后有效的治疗干预,不仅能促进切口愈合,预防和减少疤痕形成,而且对于防止肿瘤转移与复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相关研究团队正在积极研发预防肿瘤患者术后疤痕形成和切口转移的外治技术,不仅对恶性肿瘤术后增生性瘢痕患者能缩短瘢痕消退时间,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生理机能,而且能够预防患者手术部位的肿瘤转移,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走向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