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物究竟是何物
《汉日辞典》(日文)”发物”条释:”一般认为,是刺激、加重外伤、肿疱疙瘩或某种疾病的食物,如羊肉、海参、鱼等物品”。近代名医秦伯未在《中医对于病员的膳食问题》将发物定义为:”凡能引起口干、目赤、牙齿肿胀、大便秘结等的荠菜、韭菜、香菇、金花菜等,都有发热可能,俗称发物。发物没有确切的食物界定,可以认为是在治疗康复过程或在服用某些药物时,需要忌食的某些食物。在患有某种疾病时采取忌口确有利于缩短病程、防止疾病加重与恶化。

中医发物的分类
1)动火发物:能助热动火、伤津劫液,如烟、酒、葱、蒜、韭菜、油炸物等。
2)动风发物:多有升发、散气、火热之性,能使人邪毒走窜,如茄子、木耳、猪头肉、鸡蛋等。
3)积冷发物:多具寒凉润利之性,能伤阳生寒,影响脏腑运化,如冬瓜、四季豆、莴笋、柿子等。
4)滞气发物:多为食后容易腹胀的食物,如大豆、芡实、芋头、薯类等。
5)动血发物:多有活血散血之性,能动血伤络,迫血外溢,如羊肉、菠菜、烧酒等。
6)助湿发物:多具有黏滞、肥甘滋腻之性,如糯米、醪糟、酒、大枣、肥肉、面食等。

肿瘤患者能不能吃发物
“发物”应因人、因病、因时而异,”发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对肝、胆疾病患者来说,肥肉、油炸食品等含脂肪丰富的食物是”发物”;竹笋、白酒、酸辣食物可视为胃病患者的发物。食物过敏也是中医认定为”发物”的重要依据。几乎每一种食物都会有人对其发生过敏。较易致敏的食物有牛奶、鸡蛋、鱼虾、海产品、葱、蒜、韭菜、羊肉、蘑菇、米酒、芒果等,如果你对这些食物不过敏,就不存在”发物”之畏了。

饮食禁忌是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来”辨病(证)施忌”的,若没有掌握忌口的科学内涵,笼统地、不加分析地对某些饮食物一概禁忌,非但对疾病的治疗康复无益,日久可能因摄入食物营养素不足而有损身体健康。如果患病而又不敢肯定某种食物是不是”发物”时,食用起来还是需要留个意。

腊肉里的致癌因子—亚硝胺
什么是亚硝胺
亚硝胺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公认强致癌物,是最重要的化学致癌物之一。食物、化妆品、啤酒、香烟中都含有亚硝胺。在诸多食品之中,含有大量亚硝胺的是熏腊食品,某些消化系统肿瘤,如食管癌的发病率与膳食中摄入的亚硝胺数量相关。当熏腊食品与酒共同摄入时,亚硝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成倍增加。 亚硝胺致癌能力极强,动物实验表明,几乎所有动物接触亚硝胺后都会患上恶性肿瘤。不但长期小剂量接触亚硝胺能使动物或人致癌,单次高剂量摄入也能引起恶性肿瘤,而且亚硝胺能通过胎盘和乳汁诱发胎儿或婴儿患恶性肿瘤。

亚硝胺是怎么来的
硝酸盐大量存在于自然界中,各种蔬菜、肉类也不例外;同时自然界中也广泛存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各类细菌微生物,是硝酸盐还原菌。蔬菜、肉类、水及食盐等食品材料中的硝酸盐在腌制过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能够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食物中的氨基酸和低级胺类发生反应,就可以形成致癌性的亚硝胺及亚硝酰胺类物质。

烟熏或盐腌的鱼及肉中含有较多的胺类,霉变的食品中有亚硝胺形成。人们已经知道长期食用腌酸菜、咸菜、咸鱼、咸肉等盐渍食物容易诱发消化系统肿瘤,其主因就是这类食品中含有大量亚硝酸盐。我国西北地区人群胃癌高发,与他们爱吃腌肉腌菜关系密切。在我们广东地区,虽然整体消化系统发病率不算高,但东部潮汕一带,因为有吃咸鱼的习惯,食管癌和胃癌发病率很突出。
如何降低患癌风险
日常摄入的绝大部分亚硝酸盐可以通过泌尿途径排出,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转化成亚硝胺,其中维生素C的缺乏是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的重要条件。膳食中的亚硝酸盐一般不会危害健康,但如果过量摄入亚硝酸盐,而体内又缺乏维生素C,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的几率则大为增加;此外,长期食用高亚硝酸盐含量的食品,或直接摄入含有亚硝胺的食品,都有可能诱发恶性肿瘤。

食用含丰富维生素C的食物可以阻断亚硝胺形成。有研究发现,绿茶中的茶多酚可有效降低腌腊制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抑制其转变为致癌物质。新鲜的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含量丰富,在吃腌腊制品时,可同时吃深色绿叶蔬菜,饭后吃水果,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肿瘤发生。

餐桌上肝癌元凶—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是一种腐生真菌,多见于发霉的粮食及其制品中,菌落呈黄绿色,所以叫黄曲霉。黄曲霉本身并不可怕,也容易被杀灭,真正可怕的是它所产生的毒素。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的代谢产物,其他霉菌如寄生曲霉、集蜂曲霉、溜曲霉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3年将黄曲霉毒素划定为一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毒性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大,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尽管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很强,但必须一次性摄入含有大量黄曲霉毒素的霉变食品才会发生急性中毒。对于人类而言,多见由于持续性摄入亚急性量而造成的慢性中毒,这种情况常引起肝硬化和肝脏纤维样等病变。

黄曲霉毒素在肝脏、心肌和肌肉中逐渐积累而增强它的毒性。对肝脏的直接损伤可导致基因畸变(畸胎或死胎),但主要是诱发肝癌,有人认为还会诱发肾癌、胃癌和肠癌。

发霉的玉米、花生、核桃等都容易产生黄曲霉素。不仅霉变食品,那些在运输过程中污染灰尘而霉变的粮食和花生中也可能带有黄曲霉毒素。黄曲霉素味道很苦,食用花生、核桃等食物时如果感觉很苦,马上吐出来,并立即漱口吐干净。

维生素C可阻断黄曲霉毒素B1的环氧化作用从而阻止其氧化为活性的有毒物质。尽量多食用新鲜的蔬果,一方面新鲜的蔬果很少存在黄曲霉毒素,另外新鲜的蔬果可以有效提高身体免疫力,一定程度上能消除因摄入黄曲霉毒素带来的伤害。

婴幼儿发病的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则是淋巴管的良性过度增生而成,属错构瘤,是一种先天良性肿瘤,常见于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淋巴管瘤有时与血管瘤同时出现,称淋巴血管瘤。淋巴管瘤由扩张的及内皮细胞增生的淋巴管和结缔组织所共同构成,内含淋巴液、 淋巴细胞或混有血液。

先天性的淋巴管瘤或淋巴血管瘤不会自行消退,而是随着年龄持续生长。淋巴管瘤造成的健康危害极大,可引起淋巴管和血管之外的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除了影响容貌外,如果出现在咽喉部位或者是颈部有的情况下会影响生命。发生在头颈部的淋巴管瘤能导致听力障碍,也能导致腮腺血管瘤堵塞外耳道的症状,还会影响患者视力,甚至引起散光和近视,如果血管瘤破裂出血,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局部皮肤溃疡,形成难愈性创面。
头颈部淋巴管瘤患者,通常会出现有以下几点异常表现:
1)出血: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内血肿,常是淋巴血管瘤的首发症状。
2)头痛:一般表现为搏动性头痛,位于病侧,可伴颅内血管杂音。
3)癫痫:一般多为全身性发作或局限性发作,局限性发作有定位意义。
4)精神异常,偏瘫、失语、失读、失算等症状,小脑幕下者又多见眩晕、复视、眼颤及步态不稳等。

淋巴管瘤不同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
1)囊性淋巴管瘤:通常为多房性、张力性皮下组织肿块,但不能压缩。大多发生于颈部,尤其是颈后三角,倾向于侵犯舌部及口腔底部。如有感染及出血,可使肿瘤迅速增大,以致呼吸障碍,发生喘鸣声,吞咽困难或死亡。继发感染后常伴发上呼吸道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
2)单纯性淋巴管瘤症状:表现为群集、深部、张力性水疱,组成斑片状,可发生于身体各个部位,但常见于颈、上胸、肢体近端等处。会出现水疱的特征,有些水疱间甚至顶部皮肤可呈疣状外观,如破后流出浆液性液体,损害的范围变异很大。如发生在舌部,则发生舌炎,特别容易并发上呼吸道感染。
3)海绵状淋巴管瘤症状:是淋巴管瘤中最常见的一种,大小不等,境界不清,可侵及一个肢体。一般表面无颜色改变,发生在颊部及舌部者多为单纯海绵状淋巴管瘤,而颈、腋、口腔底部及纵隔者以合并囊性者为多见。


如何克服癌症恐慌
恐癌症”或称“癌症恐慌”,是指与癌症相关的任何恐惧、焦虑或担忧,包括癌症的原因或后果,比如对癌症治疗的恐惧,对癌症筛查的恐惧等。癌症恐慌在肿瘤患者及其家属中是普遍存在的,而在普通人群中也时有发生。有研究数据指出,在大约四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在一定程度担心会患癌症,其中5%到10%的人极度担心。

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导致人类死亡的第一大原因是心血管疾病,排在第二位的是肿瘤,但是为什么人们对癌症的恐惧似乎要远超过对其他任何疾病的恐惧呢?这主要源于人们对癌症的核心认识,即癌症是一个邪恶的、不可预测的、不可摧毁的敌人,目前还缺乏控制它的策略,许多人把癌症和死亡划上等号。对于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其心理压力不言而喻。恐惧本身是令人不愉快的,并且可能影响行为,例如影响患者及其家属对治疗的配合,阻碍人们对于癌症的筛查或者导致过度的治疗等。因此,克服癌症恐慌不仅对于患者后续治疗的开展至关重要,对于其家属的心理建设也尤为关键。

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和高效化,人们非常容易获得与癌症相关的信息,但作为非专业人士往往很难正确识别其中的混杂信息,因而在面对过多的信息时,很容易产生恐慌心理,甚至有些患者及其家属对癌症治疗的恐惧超过了对死于癌症的恐惧。要克服癌症恐慌,首先学会识别混杂信息,正确认识癌症。可以关注一些正规的科普读物,不轻信各种以推销为目的的宣传广告。

另一方面,对于患者家属,克服癌症恐慌还可以从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入手。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运动、瓜果蔬菜的摄入对于预防肿瘤的发生是切实有益的。例如体育活动可以降低女性体内的雌二醇浓度,而高水平的雌二醇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相反,久坐、肥胖、吸烟、酗酒则是肿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久坐的危害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研究指出,久坐行为会导致患结肠癌、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加。从生活方式开始,避免危险因素,适度运动、合理膳食,以行动克服癌症恐惧。

此外,定期筛查是肿瘤三级预防的重要环节,许多癌症在发生早期都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因此一定要重视定期筛查。走出癌症恐慌,但也不能迈入癌症轻视。对于癌症患者的家属而言,定期筛查不仅是对自身健康负责,也是其克服癌症恐慌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