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有超过30万人因肝病死亡,半数以上为肝癌。我国居民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约为7%,总携带病毒人数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超过2000万人,几乎占全球乙肝总人数的1/3,此外,全国至少有1300万慢性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有约1/4最终发展为慢性肝炎,逐步形成肝硬化,多数最终发展为肝癌。

除病毒性肝病外(甲乙丙丁戊,以乙肝、丙肝常见),其他诸如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血虫吸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胆汁淤积等原因也会引起肝硬化。肝脏是再生能力非常强的脏器,发生肝硬化后,由于存在大量肝细胞的死亡,就会有新的肝细胞再生,而新生肝细胞如果在基因复制过程出现异常,就会发生癌变,从而导致原发性的肝细胞肝癌。

肝硬化的病理基础是肝内胶原纤维大量增生。肝内成纤维细胞在肝炎病毒、酒精、药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等刺激下,会生成胶原分子沉积于肝脏并导致肝脏纤维化。在胶原纤维形成的早期阶段,微纤维能被弱酸溶解,这是逆转肝硬化的最佳时机。肝硬化后期的胶原纤维仍可能被体内一些蛋白酶切断,并打开这个螺旋形结构,但这种自然清除胶原纤维的过程十分缓慢。

预防和逆转肝硬化是世界范围内的医学课题,在西方引起肝硬化的多是脂肪肝和酒精引起的肝病。除发展为肝癌外,肝硬化进入到失代偿期会有严重的并发症,如下肢水肿、尿少、腹胀、淤青出血、脾功能亢进、肾功能衰竭、性激素代谢紊乱、出血倾向及肝腹水等,随时会发生威胁生命的情况。

慢性肝病患者做好定期复查,及时正确的治疗,抑制病情的发展,在肝炎或其他肝病的早期阶段就有防治肝硬化的准备和策略。经过科学治疗,注意科学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果能将肝硬化维持在代偿期,患者可以正常工作,与健康人一样获得长寿和幸福的生活。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