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宣布要在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但有一半的HIV感染者自己并不知情,早期发现对于减少艾滋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在艾滋病发病前1-4年内,大多数感染者会出现口腔病变,艾滋病引起的口腔病变与常见的口腔疾病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特征表现,有人认为,特征性的口腔病变可作为发现或预测艾滋病的指标,有助于及时发现感染者以阻断流行,也有助于感染者的及时治疗。


白色念珠菌病

白色念珠菌,又称白假丝酵母菌,在口腔、呼吸道和生殖道存在。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引起正常菌群失调时会转变为致病菌,黏附在口腔黏膜上皮,侵袭角质细胞,最终导致患者发生口腔念珠菌病。新生儿(鹅口疮)和老年人因免疫功能不足或衰退,口腔白色念珠菌的感染几率增加。如果是中青年,出现口腔念珠菌感染应考虑为HIV感染的最初表现,是HIV攻击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损伤导致。 


毛状白斑

   舌侧缘呈起皱,或毛状的白色或灰色斑块状微隆起,可以是舌一侧,也可以是舌两侧,病变可延伸到舌腹部及舌背部,不能刮除,又多称为口腔毛状粘膜白斑或口腔舌侧湿疣,在HIV感染及艾滋病患者中是发生率仅次于念珠菌病,约30%的HIV感染者会出现此病变,而很少由其他疾病引起,被认为是艾滋病的标志性口腔病变。


卡波氏肉瘤

   卡波氏肉瘤在一般人群中罕见,但大量出现于艾滋病患者人群。在美国,艾滋病患者群体发生卡波氏肉瘤的几率比一般人群高出2万倍。在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口腔病变中,卡波济肉瘤的患病率仅次于念珠菌病和毛状白斑,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临床表现为呈单个或多个红色、淡蓝色或紫色的斑块或肿块,有或无溃疡,多先见于牙龈和上腭。


   此外,与艾滋病相关的口腔病变还有非霍奇金淋巴瘤、单纯疱疹性口腔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及牙周病等。由于HIV病毒损伤了感染者的免疫系统,患者多为各种致病因素的复合交叉感染。当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化和隐匿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出现在普通人群不断蔓延的态势,如果发生了具有艾滋病特征的口腔病变,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前提下,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警惕。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